《疫情大数据清除全攻略》提供从个人到机构的实用指南,旨在帮助用户有效清除疫情期间产生的大数据,保护个人隐私与机构信息安全。
最近不少朋友都在问,疫情期间积累的那些大数据该怎么处理?毕竟这些数据里既有我们的行程轨迹,也有健康信息,万一泄露了可不得了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到底该怎么安全又彻底地清除这些疫情大数据。
先说个人层面,记得去年我同事小王换手机时,差点把旧手机里的健康码截图直接转存到新手机,多亏我提醒,他才想起这些截图里不仅有姓名身份证号,连最近三个月的核酸检测记录都清清楚楚,正确的做法是:先用手机自带的文件管理工具,把相册、下载文件夹、微信缓存这些地方翻个底朝天,把带"健康码""行程卡"字样的文件全选删除,安卓用户记得用"文件粉碎"功能,苹果用户可以连上电脑用第三方清理软件再扫一遍。
企业单位的数据清理更得讲究章法,上个月我们公司做数据安全检查,发现有个部门把员工体温记录表存在共享云盘里,权限设置还是"全员可见",这种低级错误可要不得!正确的操作流程应该是:先按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要求,把超过保存期限的数据单独打包,用专业加密软件(比如VeraCrypt)加密后,再通过物理销毁(碎纸机)或电子销毁(多次覆盖写入)的方式处理,特别要注意的是,员工健康档案这类敏感数据,最好设置自动删除机制,比如保留90天后自动清除。
政府机构的数据管理更是个技术活,去年某地卫健委就因为疫情数据存储不当被通报,他们把几百万条核酸检测记录存在普通服务器上,连基本的防火墙都没设置,现在正规的做法是:建立三级数据隔离体系,原始数据存放在带生物识别的专用机房,处理后的统计数据放在政务云平台,对外公开的数据要经过脱敏处理,比如把具体到门牌号的地址改成"XX街道",把精确到分钟的行程时间改成时间段。
说到技术手段,现在有种叫"差分隐私"的黑科技特别火,简单说就是在数据里加点"噪音",比如把某小区100例阳性改成98-102例之间,既保证统计价值,又保护个人隐私,某互联网大厂去年就用这个技术,在保留疫情传播趋势分析功能的同时,把个人定位精度从50米降到了500米。
最后提醒几个常见误区,有人觉得把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就万事大吉了,其实专业人士用数据恢复软件还能找回70%的信息,正确的做法是:先用大文件(比如高清电影)把存储空间占满,重复3-4次后再恢复出厂设置,还有企业喜欢把旧服务器卖给二手商,这风险更大,建议找有资质的数据销毁公司,他们能用强磁场彻底破坏硬盘数据。
说到底,清除疫情大数据不是简单的删除操作,而是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,从数据采集时的最小必要原则,到存储时的加密防护,再到销毁时的安全处置,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,毕竟在这个大数据时代,保护好个人信息,就是保护好我们每个人的安全防线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