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供福建泉州疫情数据的全记录,通过一张图表直观呈现疫情累计变化情况,同时展示当地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效。
最近刷朋友圈,总能看到泉州的朋友晒出"绿码通行证",配上"终于能出门喝碗面线糊"的文案,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,我深知这座千年古城在疫情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考验,今天咱们不聊政策文件,就通过一张张累计疫情数据图,聊聊泉州人如何用智慧和韧性打赢这场硬仗。
数据图里的"过山车"曲线
翻开泉州市卫健委官网的疫情数据图,最扎眼的就是那条起伏的红色折线,2022年3月13日,当第一例本土确诊病例出现在丰泽区时,谁也没想到这会是场持续月余的拉锯战,记得那天我正在西街吃润饼菜,手机突然弹出紧急通知,整条街的游客瞬间掏出手机订票返程。
数据图显示,3月18日达到单日新增峰值138例,这个数字让所有泉州人捏了把汗,但仔细观察曲线会发现,从3月25日开始,新增病例开始呈阶梯式下降,这背后是全市3000多个核酸检测点同时运转,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在30℃高温下连续工作12小时的坚守,我表姐在晋江某社区当志愿者,她说最感动的是看到小朋友做完核酸后,会对着"大白"鞠躬说"谢谢阿姨"。
解码数据背后的防控密码
这张累计数据图里藏着三个关键转折点:
-
3月15日封控区划定:当确诊病例突破两位数时,泉州果断划定12个封控区,我住在鲤城区的朋友说,那天凌晨3点听到社区广播通知,天亮时小区门口已经拉起警戒线,虽然生活按下暂停键,但社区团购群却热闹起来,邻居们自发组织"物资漂流",把多余的蔬菜分给独居老人。
-
3月20日方舱医院启用:看着数据图上确诊病例持续增加,泉州用72小时建成可容纳20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,我同事的丈夫是建筑工人,他说那三天工地灯火通明,工友们轮班作业,困了就裹着军大衣在水泥地上眯会儿,这种"泉州速度"让全国网友惊叹。
-
4月5日社会面清零:当数据图上的红色折线终于归零,整座城市沸腾了,那天晚上,清源山上的灯光秀打出"泉州加油"的字样,朋友圈被各种解封视频刷屏,我邻居家的小朋友画了幅画: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和戴口罩的市民手拉手,旁边写着"春天来了"。
数据图外的温暖故事
在冰冷的数据背后,是无数泉州人的温情时刻,数据图显示4月10日开始,治愈出院人数超过新增确诊,这背后是泉州正骨医院研发的"清肺排毒汤"发挥奇效,我二伯感染后就是喝着这个中药方,配合八段锦锻炼,14天就康复出院。
更让人感动的是数据图上看不到的"爱心接力",晋江企业家捐赠的10万份预制菜,让封控区的居民吃上了热乎的姜母鸭;南安石材厂改造的移动厕所,解决了方舱医院的燃眉之急;惠安女连夜缝制的2000个中药香囊,送到每个隔离人员手中,这些细节,让数据图有了温度。
从数据图看城市韧性
如今再看这张累计疫情数据图,更像是一部城市成长史,它记录了泉州如何用三天完成千万人核酸筛查,如何用"网格化+大数据"精准防控,如何让千年古城在按下暂停键后迅速重启,数据图显示,解封后首个小长假,开元寺接待游客量就恢复到疫情前的80%,西街的肉粽店前排起长队,蟳埔女的簪花围依然鲜艳。
作为泉州人,我深知这座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数据图上,当疫情来袭,我们用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守护家园;当危机过去,我们用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,就像数据图最后那个向上的箭头,泉州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:千年古城,历久弥新。
下次当你看到福建泉州的疫情数据图时,不妨想想那些在数据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,他们可能是凌晨四点就开始准备早餐的阿婆,可能是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巷弄里的快递小哥,可能是用闽南语安慰患者的护士,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坚守,让数据图上的每个数字都有了生命,让泉州这座城市永远充满希望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