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借助GDELT数据,深入剖析疫情在全球舆论场中的呈现情况,通过数据挖掘展现疫情相关舆论的多元图景,揭示不同地区对疫情的关注与态度。
最近这段时间,疫情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绕不开的话题,不管是刷朋友圈、看新闻,还是跟朋友聊天,疫情总是占据着C位,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让人揪心的病例数字,也不谈疫苗接种的进展,而是换个角度,从GDELT这个神奇的数据平台出发,看看全球舆论场里,疫情到底是个啥模样。
GDELT,全称是Global Database of Events, Language, and Tone,它就是一个超级大的数据库,专门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新闻报道、社交媒体帖子,然后通过算法分析,把这些信息转化成可以量化的数据,这样一来,咱们就能通过数据,窥见全球舆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,疫情这么大事儿,GDELT自然不会放过,它就像是个全球疫情舆论的“天气预报员”,实时更新着全球对疫情的关注度和情绪变化。
咱们先来看看GDELT数据里,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“热度”变化,从疫情刚开始那会儿,GDELT就捕捉到了全球媒体对疫情的突然关注,那时候,每天关于疫情的报道数量就像坐了火箭一样,噌噌往上涨,特别是那些疫情严重的国家,比如美国、印度、巴西,媒体对疫情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,GDELT数据显示,这些国家的疫情相关报道量,在疫情高峰期,能占到当天所有新闻报道的近一半,可见疫情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。
再来说说全球舆论对疫情的情绪变化,GDELT有个特别厉害的功能,就是能分析新闻报道里的情绪倾向,是正面、负面还是中性,疫情刚开始那会儿,全球舆论对疫情的情绪大多是负面的,毕竟疫情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恐慌,随着疫苗的研发和接种,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,全球舆论对疫情的情绪逐渐变得积极起来,GDELT数据显示,从疫苗开始大规模接种后,全球关于疫情的正面报道比例就明显上升了,大家开始看到希望,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。
除了全球层面的数据,GDELT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国家、不同地区对疫情的独特看法,在亚洲,特别是中国,由于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,媒体对疫情的报道更多是关注如何巩固防控成果,以及如何帮助其他国家抗疫,而在欧美一些国家,由于疫情初期防控不力,媒体对疫情的报道则更多是反思和批评,同时也夹杂着对经济复苏的渴望,这些差异,在GDELT的数据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GDELT数据还告诉我们,疫情期间,社交媒体成了大家获取信息、表达情绪的重要渠道,在Twitter、Facebook这些平台上,关于疫情的话题讨论量巨大,各种观点、情绪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舆论场,GDELT通过分析这些社交媒体数据,能捕捉到公众对疫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,在疫苗接种初期,很多人对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担忧,社交媒体上关于疫苗副作用的讨论特别多,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科学知识的普及,这种担忧逐渐减少,大家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疫苗接种。
GDELT数据也不是万能的,它也有它的局限性,它主要依赖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数据,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所有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,即便如此,GDELT数据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全球疫情舆论的独特视角,通过它,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,以及不同国家、不同地区对疫情的独特看法和应对策略。
从GDELT数据看疫情,就像是在看一幅全球疫情舆论的“全景图”,这幅图里,有恐慌、有担忧,也有希望、有信心,它告诉我们,疫情虽然是个全球性的挑战,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,科学应对,就一定能战胜它,而GDELT数据,就像是我们手中的一把“放大镜”,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疫情背后的舆论动态,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,下次再聊疫情的时候,不妨也想想GDELT数据里的那些故事,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呢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