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甸正积极抗疫,云南疫情数据背后,是基层工作者们默默坚守岗位,用行动筑牢抗疫防线,守护着当地群众的健康与安全。
最近刷手机总能看到云南疫情的最新消息,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,我特别关注寻甸这个滇东北小城的防疫动态,今天就跟大伙唠唠寻甸在疫情防控中的那些事儿,看看基层防疫人员是怎么用数据说话、用行动守护家园的。
要说寻甸的防疫工作,得先从数据说起,每天早上八点,县卫健局的公告栏前总会围满人,大家都在等最新疫情通报,记得上个月有天早上,公告栏显示新增确诊病例0例,人群里立马响起掌声——这已经是连续第七天零新增了,别看数字简单,背后可是全县300多个核酸采样点、2000多名医护人员的日夜坚守。
我表姐就在县医院当护士,她跟我说现在采样流程特别规范,每个采样点都配了"三件套":遮阳棚、降温扇、应急药箱,有次她给仁德街道的王奶奶采样,老人耳朵背听不清指令,护士们就蹲在地上用手机打字交流,采完样还帮老人把医保卡装进塑料袋,这些细节看着不起眼,却让老百姓心里暖乎乎的。
要说最让我感动的,是寻甸的"数据追踪员"队伍,这些年轻人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,把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捋得清清楚楚,有次我碰到社区的小李,他正对着电脑核对数据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:"8:15在农贸市场买豆腐,9:00到幼儿园接孩子……"他说现在都用"时空伴随者"这个新词,但老百姓更习惯叫"擦肩而过的人",这种接地气的说法让防疫宣传更有人情味。
寻甸的防疫措施特别实在,在县城主干道,每隔500米就能看到防疫宣传牌,上面印着"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不扎堆"的顺口溜,超市门口的智能测温仪会语音提醒:"体温正常,请保持一米距离",连小朋友都跟着学,最让我惊喜的是,县里还开发了"寻甸防疫通"小程序,扫码就能查疫苗接种记录、核酸检测结果,连我妈这种只会刷抖音的老人都学会了用。
说到疫苗接种,寻甸可是下了大功夫,县体育馆改造成了临时接种点,每天能接种3000多人次,我陪邻居张大爷去打加强针,现场井然有序:填表区、接种区、留观区划分得明明白白,护士姑娘还特意给老人准备了温水和饼干,说打完针要观察半小时,这种贴心服务,让原本怕打针的张大爷直竖大拇指。
在农村地区,防疫工作同样不含糊,我二舅在七星镇当村干部,他们村用"大喇叭+小喇叭"的组合宣传,每天早上七点,村委会的大喇叭准时响起:"各位村民注意啦,今天县里来送疫苗……"村干部们还骑着电动车,拿着小喇叭走村串巷,连田间地头都不放过,有次二舅在玉米地里找到正在干活的李大叔,硬是把他"拽"去打了疫苗。
寻甸的防疫数据还有个特点:特别透明,县融媒体中心每天都会发布疫情简报,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、密接人员排查情况都写得清清楚楚,有次网友质疑某个数据,卫健局第二天就开了新闻发布会,用PPT详细解释统计方法,这种坦诚的态度,让老百姓对政府更有信心了。
最让我佩服的是寻甸的"防疫+发展"模式,县里在做好防控的同时,还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,我朋友在工业园区开厂,他说政府专门派了"防疫专员",指导他们做好员工健康监测,现在园区实行"两点一线"管理,企业生产一点没耽误,上个月产值还创新高呢。
现在走在寻甸街头,能看到不少暖心场景:药店门口贴着"免费领口罩"的告示,餐馆里隔着透明挡板吃饭,广场舞大妈们戴着口罩跳得照样起劲,这些细节都在诉说着:疫情虽然改变了生活,但寻甸人守护家园的决心从未改变。
看着每天更新的疫情数据,我越发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,它们不仅是冰冷的统计,更是无数人日夜奋战的见证,从城市到乡村,从医护人员到普通百姓,寻甸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"众志成城"的力量,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这座滇东北小城很快就能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。
发表评论